回归传统节 感受冬至日
高二20班 赵文娟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本周二,12月21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将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气候,民间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自冬至后的第一天到开春,人们习惯数着“九”来衡量天气的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可以预示未来的天气:冬至阴天,来年春旱;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很多的传统节日被忽略了。大家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平安夜摇曳的烛光,黯淡了冬至大如年的俗语;愚人节的恶搞,吞没了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哀伤?万圣节的狂欢,消逝了寒衣节的怀念。这种局面,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忧虑。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21世纪的今天,倡导学习、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只有不断汲取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或许我们才有资格被称之为龙的传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位列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智慧,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全面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此,我发出以下倡议:
1.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2.理性思考,拒绝被动过“洋节”: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自觉抵制以商业炒作为目的的西方流行文化,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熠熠生辉。
审核:王娜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