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至善学校

>学校首页>信息公开>内容详情

课程建设与实施制度

发布时间: 2019-12-26 16:03 发布单位: 教科室 浏览量: 756 【公开】

为规范实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计划,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积极促进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提升教育教育质量,结合我校实际,为此特制定本制度。

)课程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求学生整体参与;课程实施要坚持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课程的实施还要考虑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整体协调。
  2.主体性原则: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开放性原则: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
  4.以生为本原则:教师设计课程要立足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运用相应的方法,施以相应的教育,为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使每个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其特长。
  5.民主参与原则:课程的开发要充分体现人本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创造机会,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建设。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培育。
  6.量力而行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进行独立、合作开发和研究。
(二)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尊重个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弘扬特色教育,提高办学品位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激励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选择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主动学习,培养人文素养,激发科学精神,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教师发展目标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出一批具有鲜明风格的学者型教师。 
  3.学校发展目标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时代特征、校特色课程,建设一套能促进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等协调发展的教材,总结提炼出教材和课程的建设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和改进机制,推进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课程建设依据“全面发展,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类别分为:传统文化类、环境类、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类、学科特长类五大模块 
  A.传统文化类 
  课程目标: 
  1.使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比,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对比的观念,学会比较,学会鉴别。  
  3.初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能用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涉及学科: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 
  课程开设方向: 
  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儒家思想与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历史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冲突;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爱国诗词赏析;中国文化知识选讲; 淮安文化概观 。
  B. 环境类 
  课程目标: 
  1.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关爱自然的意识。  
  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思考人类生存的意识。 
  涉及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 
  课程开设方向: 
  农村的环保问题;环保的基本技术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村人的现代环境观。
  C.生活技能与健身类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并学会认识人生和驾驭人生。  
  2.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习惯和一定的体育技能,认识健身对人生的作用。  
  涉及学科:体育,劳动技术等。 
  课程开设方向: 
  生活技能(缝纫、电子、制图等)  武术、男篮 女篮、乒乓球等。

D.艺术类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认识艺术对人生的作用,培养艺术素养。 
  涉及学科:音乐,美术等。 
  课程方向: 
  乐队、合唱 、美育、欣赏讲座  、绘画技法、 插花艺术 、 舞蹈 、摄影艺术、实用美术。

E.学科特长类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涉及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信息技术。 
  课程开设方向: 
  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英语竞赛;写作指导与训练;信息技术竞赛等。
   以上课程,应由学生按要求自主选择,经评价、反馈、交流、调整、总结,逐步完善。
  (课程建设程序
   课程的建设开发需经:定题、申报、审定、开题等程序 
   1.定题 
   课程的建设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为了使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学生中展开了广泛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二是课程的建设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做支撑。课题确立后,要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设的课程根植于社区和学校现有的课题资源中。
    2.申报
  申请开设课程的教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初审。

 3.审定
  由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的依据是确保开出的课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主体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而不只是教师个人知识的展示;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来诱导主体探索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而不是陈述性知识的灌输;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来促使主体个性发展的飞跃,而不是书本知识的“抄袭”;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来实现人格、认知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是零散知识的拼凑。凡符合以上要求的可安排开设,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的相关内容。经初审通过后,列入《校课程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实施后进行小结再修订。
     4.开题 
  课程的开设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开发者开设的课程能否正式走向课堂,首先要进行开题,让广大学生来选。学校对课程的开题每学期要进行一次。凡是开设课程的教师每人给15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体学生介绍所开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开设的课程都经过学生的验证,学生数需超过了班级学生的半数以上。

  ()课程建设评价 
  1.对课程开教师的评价
  一是学生选择课程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最终的学分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六)课程实施条件

1.严格执行《普通全日制初中课程安排表(以分科课程为主)》。课程门类、课时不随意增减。依法执行课程计划。

2.按照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用经营教育局审核征订的免费教科书,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非经审核的教科书不随意使用。

3.按照市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标准,结合教师所学专业、学校《课程表》规定的课程门类、课时,科学、规范的配置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应专业对口,知识面广,一专多能,一般应主讲一门专业基础课。学校要尽量减少教师代课门类,确保生命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4.按有关要求配置并更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教具、设施、设备,购买学生关心、感兴趣的教育资料,满足教学需求。

(七)课程实施

1.学校在开学前制定出全校总课程表、活动课安排表;教师任课表、班级分课程表、活动课安排表、作息时间表在开学前下发,各教学班严格按课表上课,保证课程开齐、开全、开足、开好,教师能按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保证按规定时间开学、放假。

2.抓好课程实施的常规管理工作,教师应承担研究课标、备课、编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习辅导、批改作业、教学检测、评价等教学任务。上述教学任务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教师无正当理由和未经教导处、分管教学领导批准,不得拒绝接受所安排的各项教学任务。

3.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标、德育大纲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课前要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学设计,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教学要紧扣“合作达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落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不得迟到和提前下课,凡经教导处查处通报的,视同教学责任事故。

上课讲普通话,仪容整洁,仪表大方,语言文明优美。

5.教师不得私自停课和调课,因故需要停课、调课者,至少提前一天亲自到教务处登记,经教务主任签字后,交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审批。凡停课的,须在规定教学时间内予以补课,并报教导处备案。擅自停、调课者,或事先未及时通知学生停课、补课者,视同教学责任事故,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不得参与评优活动。

6.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协调各任课教师,使学生的课外作业每天平均不超过1.5小时。假期及双休日不搞全年级,全班性集体补课,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到校外举办补课班、提高班。

7.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要有效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课改”文件精神,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要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培训,给教师创造开发课程的机会。并建立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名流参与校本课程管理的长效机制。

(八)课程实施的检测与评价

1.课程检测工作应在教务处统一安排下进行。试卷必须严格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学生透露有关信息,否则,视为重大教学责任事故,按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学生平时成绩和教学检测成绩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登记填报;每次课程检测后,要进行试卷分析,并写出书面质量分析报告,各科成绩及质量分析由教务处统一进行管理。

2.学校要从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角度做好对教师、学生的各种内部评价工作。对教师的内部评价制度,要符合上级有关规定;对学生实行全面素质评价,不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依据评价教师、学生,不以学科成绩公开排列教师、学生名次。

(九)课程实施的总结与深化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寻求一定的载体,设计有关实验的记录表,发放给实验教师、教研组和学校课改领导组,及时进行记录,学科研究组人员要深入研究、探讨,每周、每月进行阶段性实验成果提炼总结,认真解决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要强化实验工作的过程管理,及时掌握实施动态,随时发现实验中教师的不足,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共同促进课程实施的深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技术运营支持: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88928653     举报邮箱:jubao@asredu.com
版权所有: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Copyright© 2023 tzjtzy.cn.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170号-1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