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滕州二中

>学校首页>教学科研>文苑笔耕>内容详情

千古一祭,至情至文

发布时间: 2021-12-01 19:39 发布单位: 滕州市第二中学 浏览量: 1062 【公开】

——《祭十二郎文》的情感解读

 

作者韩笑盈

 

【摘要】再读千古绝调《祭十二郎文》,深切领悟文中家族不兴的悲痛之情、与十二郎没来得及相守的遗憾之情、以及必须面对十二郎去世现实的无奈之情,并尝试从解读作者情感中找寻积极向上的力量:人生难免遭遇苦难,我们唯有学会面对,方能笑对人生。

【关键词】祭十二郎文情感  悲伤  遗憾积极面对

 

 

再次讲《祭十二郎文》,已是工作十年有余。以前讲这篇时,总会参考教参,看资料的解析,然后划分层次,再转给学生。我会照本宣科地告诉他们,这篇“词意刺骨,无限凄凉,乃祭文中千古绝调[1]”,要弄懂,背会。之外,好像就黔驴技穷了。随着阅历的增长,今年再讲这篇,却有了更深的感悟。

很多人在分析此文时,会总结出好多情感:骨肉之情,孤独之情,思念之情,悲悼之情,人生无常、仕途不顺之情等等。的确,这些情感是我们能从韩愈的叙诉中感受到的,但是否有些杂乱,又抑或过于平常?亲人去世,孤独思念悲悼之感自然有之,又何以看出此文的高妙之处?人生无常,仕途不顺,如若把此文看成韩愈怀才不遇的劳骚文,是否更为不妥?《古文观止》中评价这它“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面写,一面哭,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2][i]作者究竟饱含何样的情感,才能写出这至情至文?我尝试着从情感的深处来分析此文带给的触动。

首先,家族不兴的悲痛。“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在平淡的记叙文字背后,展现的是韩家人早夭且门衰祚薄的特殊情况。韩愈的造词能力很强,他为汉语贡献了大量的成语,“形单影只”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就是在这篇祭文里:韩家就剩下我们两个人了,不仅是身体孤单,连影子都孤单。韩愈在写到伤心处,没有用“流泪”、“断肠”这些词,可是我们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他当时的那种悲伤是深入骨髓的。

韩愈是嫂嫂郑氏养大的,文有一个细节情境:“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细节描写形象可感,犹在眼前。“抚汝指吾”,这两个动作写出了韩门门衰祚薄、两世单传的窘迫境地,更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的语言更是写出嫂嫂对韩氏一族人丁不兴、后继无人的忧虑、期待和悲伤。这让我不禁想起另一篇至情之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其中,大母的语言、动作也使人感动不已:“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面对孙儿的刻苦用功,祖母非常心疼。但祖母的情感是复杂的,她又对孙儿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振兴家族,甚至拿出了珍藏的祖父太常公的象笏交给孙儿,认为“他日汝当用之”。“诸父异爨”,“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昔日祖辈们会客议事的厅如今成了鸡鸭栖息的地方,期望的背后也是家族衰败的无限忧伤。祖母的期望,家族的衰败,使他的肩扛重负,最终八次会试不及第。归有光和韩愈,不同的境遇,相似的命运。独身一人扛起光耀门楣的重担,那是普通人所不堪承受之重啊!

其次,与十二郎没来得及相守的遗憾。自从韩愈进京赶考之后,他和十二郎之间就聚聚散散,聚少散多。韩愈19岁进京赶考,这个起点不算晚,但接下的路比较坎坷。从资料中我们了解到,他“四举而后有成”,之后做官也不顺利,漂泊到汴州给董丞相做幕僚,可第二年就丞相薨,再转到徐州。没有称心的官职和稳定的生活,使韩愈和十二郎的分离成为常态,虽有几次约会,却都种种变故使十二郎“不果来”。当韩愈为叔侄的“久与处”作打算的时候,没想到十二郎突然病故。他猛然意识到从前为追求功名而把亲人扔下的做法错了,而且这个错随着十二郎的去世永远没有补救的机会。作者痛悔不迭:“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较汝而就也。”韩愈至痛彻心,但我认为韩愈心中更多的是遗憾,而不是悔恨。

初读时也一直在想,面对父母的早亡,嫂嫂的含辛茹苦,与十二郎的孤苦相依,韩愈应该更珍惜亲情才对啊。但是结果呢?如母的长嫂去世时,却不能为她送终,此为“不孝”;对情同手足的十二郎,“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日:‘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优也。’”,“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可谓“不慈”。不慈不孝,却汲汲于功名利禄,哪里能体现相依为命之情谊?

专门找来韩愈写的文章,读到韩愈的《答崔立之书》一文时,其中有一段这样写到:“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3]”官宦的家世与后来家境的败落,兄长的早逝与幼年的窘迫,使他一生对官职的渴求和对个人地位的重视程度超于一般文人。原来,韩愈追求的不是一个人的仕途,更是一家人的期待!

总以为年纪尚轻,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但总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对我们平常人来说,是告诫,是劝慰,但对于韩愈,却是不能言说之痛。与十二郎不得相守,对韩愈来说,遗恨至极,但又别无选择。

再次,必须面对现实的无奈。写到十二郎的死,韩愈从怀疑到质疑,再从痛不欲生到只有面对,一系列的情感变化让人感同身受,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变换流转的真实记录,本文才更有催人泪下的力量。

一片悲痛的句子之中,我以为最悲凉的,莫过于“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了。死后如果没有知觉,那么也悲伤不了多久,而不悲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的。初读时为韩愈落泪:如果死后无知,也悲伤不了多久,我也算能从失去你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样说来,死,实为幸事,真希望随你而去。当至亲已逝,愿随而死,这种表达是多少失去亲人的人的痛哭哀唱啊。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见多了生命中的生死之后,再读仔细品味这段时,突然感觉,也许在这里,作者的情感更深:死后有知可以和侄儿相会,如果死后无知,那就连对侄儿悲伤都不可能了,这样来说,还有比共同死去更加痛苦的事情,就是不能再去思念。

董卿说:“想念,让朱砂变长了,让不及的人变近了,让我们最终明白,想念是拥有的另一种形式。”[4]想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部韩剧《蓝色大海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情节,美人鱼沈清有抹去人类记忆的能力,一次她看到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成天伤心痛苦,想帮她抹除这段痛苦的记忆,让她想不起女儿,不再悲伤,但母亲说,宁可日日痛苦,也要保留记忆,因为痛苦中有美好。

同样,在福克纳的小说《野棕榈》的结尾处也有类似的镜头:女人因流产失败而死去,男人在监狱里,有人给他带来一粒毒药,但是最后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5]

面对逝者,最好的方式不是忘却,而是把他保留在记忆中,保留那分美好。

其实,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已反映出一种态度,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死:是在痛苦中一了白了,还是在悲痛后勇敢面对。对于韩愈来说,当然是后者,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作者于悲痛中明白了应当关注亲人,往后余生,“买田置地”,然后一心教养子女长成。“如此而已”,此后应当再无其他想法了。

但韩愈是否真的“无意于人世”了吗?我们知道,本文写于贞元十九年六月,而同年十二月,他就遭到人生中的重挫——阳山之贬。《新唐书.韩愈传》中有记载:“愈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6]”。《资治通鉴》也提到阳山之贬,认为原因是上疏论天旱人饥。可无论哪种说法,从韩愈坐贬阳山令,我们就能看出韩愈的为民请愿、“不平则鸣”没有改变。不仅如此,51岁时,韩愈又对唐宪宗供奉佛骨的事再谏《论佛骨表》,被贬潮州。“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干。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療江边。”[7]写给十二郎的儿子韩湘的这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深情、热血、凄凉、无悔,这便是韩愈。

梁衡在《读韩愈》中曾提到:“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8]韩愈,无论是面对丧亲之痛,还是事业受挫,无论是儿女长成没有希望,抑或是被诬受贬,他都会“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勇敢面对,为信仰而行,拆骨成诗,尽力去为。

周国平在《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写他那只活了十八个月就离世的女儿时曾这样感叹:“你让我做了一回父亲,太短暂了,我刚刚上瘾,你就要走了。你只让我做了片刻的父亲。可是,你在我身上唤醒的海洋一般深广的父爱将永远存在。[9] 我想,周国平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想劝慰自己,同时也告诫读者,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就像韩愈那样。

人生难免遭遇苦难,我们唯有学会面对,方能笑对人生。重读《祭十二郎文》,不再是仅仅体会作者的哀恸之情,更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篇至情至性的祭文绝唱,更启示我们:悼念和祭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的延续,为了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减少遗憾。

 

 

参考文献: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吴楚材等《古文观止》[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3].《全唐文》董诰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董卿.《朗读者——第二季(想念)》

[5]捷克.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

[6]《新唐书.韩愈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全唐诗》彭定求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梁衡《读韩愈》[J].《万象》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1908

[9]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技术运营支持: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88928653     举报邮箱:jubao@asredu.com
版权所有: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Copyright© 2023 tzjtzy.cn.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170号-1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